|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妈妈外出打工近一年,快两岁的女儿见面称其“姐姐”,这让妈妈既尴尬又内疚。近日,记者在社区走访时听说了此事。“妈妈”怎么变成了“姐姐”?请看下文。
夫妻俩外出打工 留下6个月大女儿
2013年1月,张小月(化名)与在新乡打工的轵城人李兵(化名)结婚,婚后第二年,他们生下了女儿萌萌(化名)。萌萌10个月大时,小月决定和老公一起到新乡打工。
“趁你们年轻,去外面多挣点钱,我在家给你们看孩子。”婆婆对小月的想法很支持。
小月说,她的公婆是农民,平时会打些零工。由公婆看孩子,她去外打工能多挣些钱。
2015年过了年,小月便和老公一起离开了老家。
母女俩快一年没见,女儿见面喊她“姐姐”
2016年2月,临近过年,工厂要加班赶活,小月便把公婆和女儿接到新乡过年。
快一年没见萌萌,小月一见面就急忙上前去抱。没想到,萌萌避开了,也不爱说话。后来萌萌开口了,却喊她“姐姐”。这让小月很伤心,婆婆也很惊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婆婆回想了一下,终于明白了萌萌称小月“姐姐”的原因。
“我家邻居有一个小姑娘,和小月的身材、发型有点像,萌萌称邻居小姑娘为‘姐姐’。”小月的婆婆说,萌萌一直跟着她生活,脑子里压根没有“妈妈”这个概念。
小月对此很纠结:不外出打工,怎么养活女儿;外出打工,女儿竟不认自己,该咋办?
建议妈妈在孩子2岁左右外出打工
有着10多年幼儿教学经验的苗娟老师介绍,2岁以前,是儿童“依恋”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如果母亲长期离开孩子,会造成孩子情感上极大的痛苦。
孩子5个月后,如果抚养者足够亲切、和蔼,母亲可以短暂被替代。但是,绝对的母婴分离肯定对孩子有不利影响。
她建议,孩子在2岁左右能较好地理解父母的目的,理解影响父母离开和出现的原因,因分离而产生的焦虑会逐渐下降。
此时,如果有合适的替代者,母亲可以考虑较长时间离开和外出,但不是长年累月地不和孩子见面或交谈。
记者有话说:多与孩子沟通 以增进感情
记者在农村采访时发现,不少留守儿童与外出打工父母的感情维持得还是不错的。孩子们每每提及父母,颇感幸福和自豪。“妈妈说,我放假了就可以去找她”“你看,爸爸给我买的玩具”“爸爸说下次回来给我买遥控车呢”……
为什么他们和父母感情这么好?记者在与一位留守儿童的奶奶聊天中得知,孩子的父母在家留了一个智能手机,每隔一天就会和孩子通话或视频聊天。孩子放假了,会把孩子接到身边。
其实父母外出,并不意味着放弃了亲子教育。父母要尽可能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哪怕是信中的几句牵挂抚慰、人生感悟,电话中的几声深情呼唤,都能给孩子带去慰藉和动力。
现在,通讯更方便了,记者建议,外出打工的爸妈们要充分利用电话、视频等通讯方式,多与留守的儿女沟通,让他们从牙牙学语开始就知道,自已除了爷、奶、哥、弟、姐、妹外,还有爸和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