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在线

搜索
查看: 2312|回复: 0

济源地名文化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6-12 22:20
  • 签到天数: 13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7]自成一派

    104

    主题

    451

    帖子

    1434

    贡献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793

    论坛元老垃圾信息清理员实名认证突出贡献管理团队超级版主

    发表于 2019-12-3 23:4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华亭邃宇 于 2019-12-3 23:51 编辑

    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地名的意义通常认为是地名的字面所表达的含义,它是人们为地命名时的着眼点,或者叫命名的依据。因此,一个地方的命名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通过这些特征,我们对该地的文化就有所了解和认知。

    地名是文化的传承,是祖国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济源的不少村名都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它们或以先贤圣人为名,或以遗址庙宇为名,或以动人的故事和美丽的传说为名,或为纪念英烈更名,无不沉淀着久远的文化记忆和历史痕迹,给人们一种情操的陶冶,寄托着一种美好的向往和追求。著名作家、民俗家冯骥才在《地名的意义》一文中曾这样表达地名的意义:一个地方自有地名才算真正的诞生,地名是一个地方特定的文化载体,一种牵动着乡土情怀的称谓。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新型城镇化在推进,而进行城镇规划建设时,理应善待地名,因为善待和保护地名,既是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负责。

    村镇更名慰英烈

    思礼镇 原名武山村,地处城区西部约8公里的万洋山脚下。万洋山因形似卧虎,故又名虎头山。唐时因避太宗之讳,呼虎为武,虎头山易名武山,村以山名,故叫武山镇。抗战时期,因烈士于思礼牺牲此地而更名。于思礼,济源县东石露头村人。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济源县委宣传部长、济源县委书记。1939年曾在本县灵山建立 “灵山兵站”,为八路军筹措粮草、药品和武器弹药,转运军用物资数十批,护送革命干部、进步知识分子和国际友人数百人。1943年10月,于从太岳区驻地阳城返济时,被伪军抓差背粮,在武山镇被伪军王经和部下认出后被捕,受尽严刑拷打,宁死不屈,被杀害于武山寨西北坡洪沟。1944年2月,中共济源县委、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召开追悼大会,并将武山镇改名为思礼镇(即现在的思礼村)。现为思礼镇所辖。

    庆华村 原名李六庄,因孔庆华烈士牺牲于此地而更名。孔庆华,济源县思礼村人。抗日战争时期任济源县四区区干队战士。1944年,汉奸与日军相互勾结,四处查访,暗杀抗日志士。时年,汉奸孔宪甫等埋伏在李六庄路边,将执行任务路过的孔庆华暗杀。同年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召开追悼大会,把孔庆华牺牲地李六庄改名为庆华村。现为思礼镇所辖。

    庚章村 原名谢峰村。据《水经》注记载:“……添将村南有谢封沟水,水流至绮里村东。”该村因卫庚章烈士在此牺牲而更名。卫庚章,洛阳市新安县人,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胜利后,他随部队转战豫北,留在济源县工作。1946年春,卫庚章被派往济源县二区谢峰村发动群众搞土地改革。当时,黄河南岸的国民党军队侵入北岸,暗藏的残匪、特务兴风作浪,或混进农会和民兵组织中进行破坏。5月19日,混入农村基层组织的谢峰村武委会主任于振吉和民兵队长张天轩发动叛乱,将卫庚章和妇联主任杀害。同年济源县委、县政府召开追悼大会,后于1958年7月,将谢峰村改名为庚章村。现为轵城镇所辖。

    廷芳村 原名苏村,因刘廷芳烈士牺牲于此而更名。刘廷芳,洛阳市洛宁县人。1944年参加八路军,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调至王屋县武工队工作。1946年春任王屋县公安局公安队指导员。1946年10月18日,国民党济西民团总指挥邓玉儒在王屋县封门口南发动反革命暴乱,残害党员、干部和积极分子。10月20日夜,刘廷芳主持召开征兵动员会后,回到驻地苏村休息。次日清晨,遭到大店村特务李兴旺等人的袭击。刘廷芳把仅有的两颗手榴弹投向敌人,但均未爆炸。由于敌众我寡,刘廷芳等8名干部被敌人杀害。暴乱平息后,太岳四地委11月23日在王屋县三区下韩旺村召开大会,处决了一批叛乱分子,公祭了刘廷芳等遇害干部群众,并由王屋县民主政府将苏村改名为廷芳村。 廷芳村现为王屋镇所辖。

    村名来源因传说

    李八庄 相传药王孙思邈晚年到王屋山采药,行至此处,向在路边搭棚打铁的年青小伙李老八问路。李老八身有残疾,但人诚心善,殷勤指点,并告诫说山中有虎,要谨慎而行。孙思邈见李老八虽是残疾之人,但面善心慈,自然动情,就悉心治好了李老八的病。后来李老八在此地娶妻生子,逐渐形成村落,村名就叫李八庄。现为承留镇所辖。

    闫和村 原名为闫斜村。相传,清代时该村有一秀才叫苗令庚,经常和县令史菊生在一起吟诗赋词。有一次,两人说起了闫斜村的村名。史菊生说:我认为闫斜村这个村名起得不太好,斜即歪,不如改一改。苗令庚说:这个名儿是祖上传下来的,改名既要尊重历史,又要让村民赞同。于是,两人绞尽脑汁,你提一个,我说一个,争论不休。这时,天色将晚,史菊生说,再提最后一个,常言道,和为贵,和气生财,把“闫斜”改为“闫和”如何?苗令庚一听,觉得很好,回去将县令的提议告诉了村民,村民们自然不拂县太爷的好意,闫斜村遂更名闫和村。现为克井镇所辖。

      小刘庄 小刘庄所以在村名前冠一“小”字,是为了区别于济源市南郊另一个叫做刘庄的村。顾名思义,小刘庄应该是刘姓的居住地,但全村千余人口,没有一户姓刘。这个村还有一特产,就是多数家庭做豆腐生意,这是什么原因呢?据记载:淮南王刘安,为汉高祖刘邦之孙,道家子弟,本想服仙丹成仙,炼制丹药时却意外做出了豆腐,且美味又滋补,很受欢迎。据说,小刘庄村世代相传的做豆腐手艺,最初就是从淮南王刘安隐居的江南学来的。小刘庄豆腐凭借自己独特的工艺和品质,成为地方品牌,方圆百里,有口皆碑。为了纪念豆腐始祖淮南王刘安,所以村名定为小刘庄。现为北海街道办事处所辖。

      柿槟村 据县志记载,北宋真宗时,道人贺兰栖真在奉仙观修炼。一日,他郊游至孔山脚下,发现了一根三四丈长,两人合抱粗的巨大柿树根,遂请人拖回观内,做了奉仙观三清大殿的大梁。从此,人们就把发现柿树根的地方称为柿根村,后演变为柿槟村。现为克井镇所辖。

      留庄 据传西汉时,王莽撵刘秀,刘秀逃至此,曾在此停留歇息,因此得名留驾庄,后人简称为留庄。现为坡头镇所辖。

      连地村 相传东汉末年,王莽率军队沿黄河追赶刘秀。刘秀行至连地,眼看王莽的军队就要追上来,急得不知所措。正当他望着黄河滩愁得无处躲藏时,一个正在滩上犁地的老农见刘秀长得相貌堂堂,便跑过去拉他藏于犁沟里,再埋上土,然后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到地头的树下休息。追兵赶来,问老农是否见一逃跑之人。老农随手向东一指,追兵便向东追去。待追兵走远后,刘秀从犁沟中爬起来,谢过老农的救命之恩,赶快逃命去了。村民得知老汉的义举后,将村名称为“犁掩地”。后来,犁掩地以谐音演变为“连地”。现为坡头镇所辖。

      碑子村 清乾隆《济源县志》载,唐代诗人卢仝去游盘谷寺时 ,在今碑子村丢失一个心爱之物——玉碑子,十分懊恼,并赋诗《哭玉碑子》。从此该村便被称为玉碑子村,后简称碑子村。现为玉泉办事处所辖。

      花石村 据说该村原名为商山寨,明时,因村周围山石皆变成五色花纹石而更名今名。相传,明代有一位名叫石坡的老人,在这里开荒种地。每到中午,他的老伴就挑着饭,按时给他送饭。一日,石坡的老伴又来给他送饭,快走到石坡跟前时,不慎被乱石绊倒,两瓦罐饭洒了一地。一罐盛的是糙米拌树叶熬成的稀粥,一罐盛的是红高梁面做成的糊糊饭。正当两位老人望着地上的饭发愣时,他们眼前渐渐地耸起了两座山丘。那糙米拌树叶稀粥变成的小山丘,石头上面有很多树叶状花纹,那红高梁糊糊饭变成的小山丘,石头色泽鲜红,于是就有了花石这一称呼。两位老人好奇地围着两座山丘转悠,当转至有花石的那座山丘时,发现有一石洞,就像一个天然的石屋。两位老人欣喜若狂,遂在此定居。此后,石坡爷爷继续开荒种地,石坡奶奶在洞中纺花织布。后来,这里又陆续来了些耕作人家。村人为纪念这两位老人,便将他们住过的洞叫花石洞,村子叫花石村。现为承留镇所辖。

      立城村 据该村现存的碑文记载,早在二百多年以前,该村曾是一片栗树林,因村在山脚下的平地上,故得名栗坪坡。相传清朝乾隆年间,当地有一个名叫王潭的法师,能呼风唤雨,移山倒海。有一年,他外出云游,途经江南名城扬州,看到城内风光甚是秀美,就低声说:何不施展法术把它搬回家乡,让父老乡亲也开开眼界!于是,他便施展法术,叫四只力大无比的神鸟叨住四个城角。他一声令下,神鸟便将扬州城叨起来。不料,此事被当地一个法术比他更高的法师发现了。那个法师遂口念咒语,坐到还未被叨起的那个城角上。王潭不论怎样施展法术,城仍是不动。玉潭知道遇到了高人,遂放弃了搬城计划。据说,至今的扬州城一边高一边低,就是当年王潭施展法术的结果。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王潭的壮举,便改栗坪坡为立城坡。再后来,人们为书写方便,将其简化为“立城”。现为思礼镇所辖。

      逢石村 相传,逢石村始建于元朝。建村伊始,村民在打井时,专门请了一位风水先生来选址。风水先生看了地形后说:“这里三面靠山,一面临河,因此,只有遇龟才能得水。”村民不知其意,误以为遇鬼才能得水,遂问风水先生:“鬼,谁也不曾见过,打井又怎能遇见鬼?”风水先生仍旧那样说。村民不解其意,继续打井。数日后,打至一石,其形似臼,臼中有一活动之石。村民见异,去问风水先生,风水先生说:“活石是龟头,龟下即井。果然,村民将活石取出,又往下打了不到半尺,泉水就喷涌而出。这时,村民方知“遇龟得水”之意。因打井逢石得水,故村民将村名定为“逢石”。该村现为下冶镇所辖。

      槐姻村 黄梅戏《天仙配》的故事,多少年来不知感动了多少追求幸福生活的青年男女。槐姻村就是董永与七仙女结为百年之好的地方。据传说,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的第七个女儿因羡慕人间生活,便悄然下凡,来到大峪临仙村(现名林仙村)。为寻找如意郎君,她过寨河(现名仙口河)、川口(现名仙口),走至遇仙沟(现名玉仙沟)时,正巧遇到家住大峪西部董岭的男青年董永。两人一见钟情,皆有意结为百年之好。但婚姻大事,得有媒人牵线才行。为寻找媒人,两人结伴前行,在荒山野岭走了数里,一直不见人影。正当两人为寻不到媒人发愁时,忽见前方路边一棵千年大槐树。七仙女灵机一动,心想:何不让槐树作媒,成就我们的姻缘?大槐树是棵神树,懂得人间事理。它见董永为人厚道,七仙女貌美如玉,就开口讲话,为他们作媒,使两人结成了百年之好,槐姻村因此得名。现为大峪镇所辖。

      石牛新村 传说,唐末,河东(山西一带)太原有一个杨姓家族,为求飞黄腾达,杨家掌门人便请阴阳先生给家里看脉气。阴阳先生围着杨宅看了几圈后说:“你家要想寻得脉气,须顺山南下,到时,会遇见一头奇牛。如果能把先人的骨灰放入牛嘴,你家即可得天下。”于是,杨家掌门人风餐露宿,沿着太行山脉一路南下。一日,他走到黄河岸边,遇见一个形状如牛的大石头,喜出望外。可石牛的嘴在深水之中,无法接近。于是,他便拿出不少钱,让在黄河边长大的赵摸鱼下到水里去办这事。赵摸鱼把钱带回家后,他母亲问起缘由,他便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母亲。他母亲说:“既然如此,你就把咱家先人的骨灰也放进去吧!”赵摸鱼来到石牛边,潜入水中,先把赵家先人的骨灰放进了石牛嘴里。但当他又准备把杨家先人的骨灰往石牛的嘴里放时,牛嘴却突然合上了。任他百般忙活,牛嘴就是弄不开。无奈,他只好把杨家先人的骨灰挂在了牛角上。后来,果然应验了阴阳先生的话,赵摸鱼当了皇帝,就是赵匡胤,而杨家先人的骨灰因为挂在了牛角上,只能全家保赵家江山。石牛村原为下冶镇所辖。20世纪90年代因黄河小浪底工程移民,搬迁至市区东北。为别于思礼镇石牛,称为石牛新村。现为玉泉街道办事处。

      御驾村 相传,御驾庄古称湨梁。据清乾隆年间的《济源县志》记载:“湨梁在县城东南半里许。”因古时村民居住在湨河南岸,村就以此为名。西汉末年,王莽篡权,率军队追赶刘秀, 从孟津过黄河经坡头到轵城。一路上,刘秀马不停蹄,人不离鞍,行至湨梁村时,终于甩脱了追兵。这时,天已黄昏,人困马乏。于是,刘秀就在此歇了一夜。刘秀当了皇帝后,念念不忘该村。为使将士铭记创业之难,刘秀派大将邓禹护送娘娘到此地追思。不幸邓禹病逝该村并葬于此,埋葬邓禹时,汉明帝刘庄亲临此地,皇帝在此封陵立碑,就将村更名为御驾庄。御驾现为沁园街道办事处所辖。

      毛岭村 相传,古时候,该村有个财主叫毛小刚。一年,天久旱无雨,毛小刚到白龙庙大骂白龙无能:“我毛家有七十二顷水浇田,三盘龙眼磨,你有本事就叫天三年不下雨,毛爷我照样吃香的喝辣的。”他骂罢仍觉得不解气,就走到白龙神像前,将神像中指打断,而后才愤愤离去。谁知他刚走到“暴雨岭”,白龙就显灵了。发怒的白龙施展法力,刮起了大风,下起了暴雨,紧接着又下起了比拳头还大的冰雹,不仅将毛小刚活活砸死,还把他家的东西冲了个精光。村民根据这一传说,以毛岭为村名。现为坡头镇所辖。

      乱石村 相传,古时候,为建天坛山上的庙宇,王母娘娘从方山找了许多大石头。因两山相距较远,王母娘娘便施展法术,把这些石头都变成了形似猪且会走动的圆石。一日,当王母娘娘“赶着”这些石头路过此地时,被几个村妇挡住了去路。王母娘娘道;“大嫂,请行个方便,叫我把猪赶过去。”一个村妇听了惊奇地说“你赶的明明是石头,哪是什么猪。”这个村妇的话一出口,王母娘娘的法术就不再灵验了,而这些石头就停在那里再也不会动了。从此,当地人就把这个原本无名的小山村叫作“落石村”。据该村《赵氏家谱》载:明朝初期,赵姓家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到这里后,很长一段时间仍以落石村为村名,后因谐音改为乱石村。现为大峪镇所辖。

      添浆村 据传,古时候,东添浆和西添浆的村北有两个水坑,每当雨过天晴,常有彩虹浮在池内,好像天上的美酒琼浆“添加”在池里,两村遂以此而名。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添浆镇在河南省济源县东南,一作天浆,以水为名。”现为轵城镇所辖。

      枣林村 枣林村古时因枣树成林而得名。据清乾隆《济源县志》载,宋真宗时,奉仙观道人贺兰栖真曾在此村掘一枣树根,用做奉仙观三清大殿的柱子。奉仙观三清大殿以荆根、柿树根作梁,枣木根为柱,这些许多人都知道,但枣林村的来历和枣根如何被送往奉仙观,却鲜为人知。传说那一年,奉仙观道人贺兰栖真一日游道至城西,见一片枣林长得郁郁葱葱,其间有一棵树干已枯,但枝叶却十分茂盛。他见该树长得不同寻常,决定买下它。他向村人说明心意后,村人自然是慷慨答应,也不要钱。道人又提出连根掘出,村人也答应了。于是,贺兰道人施展法术,把此树连根掘出。树根竟有三尺多粗,两丈多长,村人连呼惊奇。贺兰道人见树根长得奇特,遂决定把它拖回观内用作三清大殿的柱子。为了运树,贺兰道人又向村里乐善好施的王员外求助,用他家的牛把树运走,王员外欣然应允。第二天天刚亮,王员外就起来叫人把牛喂饱饮足,等贺兰道人前来使用。可他左等右等,一直等到日将午,还不见道人前来。就专程到奉仙观去问贺兰道人,道人说:“谢谢你的一片好心,牛我已经用过了,不信你回去看看牛身上出没出汗就知道了。”将信将疑的王员外回家到牛棚里一看,果然见牛身上还是湿淋淋的,就像刚从地里干活回来一般。原来,贺兰道人只是把牛的魂招去干活,牛并没有离开牛棚,由此,这个无名的村庄便得名枣林村。现为承留镇所辖。

      罗庄 古名谭庄,为何易名罗庄,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很久以前,罗庄村北面的石门沟边有块耕地,每到夜间,便有黑、白、黄三匹骡子到地里啃麦苗。开始时,村民们以为是谁家的骡子没拴好,跑到地里来了,但时间长了,村民们就认为是有人故意把骡子赶到了地里。于是,村民们便商议组织了一个看护队,看看到底是谁在做缺德事。一天晚上,几名看护人在地里等到半夜,也没见到骡子的踪影。当他们准备回家时,突然看到黑、白、黄三匹骡子从石门沟里朝麦田跑来。于是村民们便用火枪打这骡子,黑骡子首先被打中了,其余的骡子听到枪声,径直往石门沟跑去。村民们穷追不舍,一直追到沟中,却不见了骡子的踪影。当他们返回麦田寻找黑骡子的尸体时也不见了。第二天,又去找死骡子,结果村民们在打死黑骡子的地方刨出了一尊铁骡。这时村民们才恍然大悟,石门沟原来是个宝沟。这三匹骡子分别是铁骡、银骡和铜骡,此后,村民们便将谭庄易名为骡庄。后来,为书写方便,又改为“罗庄”。现为承留镇所辖。

      荆王村 古名长村。相传,北宋大中祥符年间,道士贺兰栖真修行于奉仙观。一日,他信步来到了奉仙观西边的一个村庄,发现村中有一丛生长茂盛的紫荆,断定下面必有大材,就想买下这丛紫荆。村民听说他要买这丛紫荆,就说,野生之物,不值啥钱,出什么银子!如果想要,刨去就是。于是,贺兰道人便雇人来刨。结果坑越挖越深,最后竟刨出了一根长三四丈的荆根来。后来,贺兰栖真主持改建奉仙观,就把它作为三清大殿的大梁,成了一大奇观。该村现为思礼镇所辖。

      碌碡村 相传,远古时,在王屋山的南麓有一个宝碌碡。夏天收麦时,只要碌碡从打麦场上碾过,麦子就会哗哗地从碌碡中流出来。而到了秋季,又会流出金灿灿的谷子。因为有了这一宝物,村民们过得衣食无忧。后来,南蛮人跑到这里盗宝,趁那个碌碡的主人不防备,将碌碡打成了两半,盗宝而逃。从此以后,村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艰难。人们在叹息之余,为怀念宝碌碡,便以碌碡作为村名。

      官桥村 据传,唐代时村里出了个姓王的状元,精通琴棋书画,又会吟诗作对,县官常去拜会他。由于村内有条河,交通不便,县官的轿子曾数次翻到河内。后来,县官为了行路方便,拨出银两在村内修了一座桥,百姓就称之为“官桥”。久而久之,村名也以“官桥”替代。清乾隆五十五年,天降暴雨,官桥村遭洪水袭击,村中石桥被冲毁。嘉庆十六年,乡里百姓捐款,重修了一座大桥,因是大家捐款重修的,就取名为大官桥。新中国成立后,该村人口增多,就以桥为界,一分为二,位于桥西的叫西官桥村,位于桥东的叫东官桥村。现为思礼镇所辖。

      郭富村 据传,唐元和年间,诗人卢仝抛弃仕途,到此地建了一座别墅,终日读经赋诗。当时,卢仝因吃水因难,就雇用了一个姓郭的水夫,人称郭夫。卢仝死后,郭夫就在此定居。后来,这里的住户增多,人们就以其名的谐音给村定名为郭富。后经变迁,郭富村分为东西两个村庄,位于东边的村较大称大郭富,位于西边的村较小叫小郭富。现为克井镇所辖。

      丁斗村 传说,王莽率军队从坡头往北追赶刘秀,刘秀虽然口干舌燥,但由于王莽的军队紧迫不舍,所以一刻也不敢停留,一口气跑了几十里。跑到此地,眼看追兵就要撵上来,刘秀又气又急,看到一个老妇在一个场院里碾米,就急忙下马双膝跪下向老妇求救。老妇见刘秀衣服湿透,面色憔悴,有心救他,又苦于人马无处躲藏。危难之际,老妇急中生智,卸下自家拉碾的驴,套上了刘秀的马,又将盛米的斗翻过来将刘秀罩住。不一会儿,王莽就率兵赶来了。王莽问老妇:“刚才骑马的那个人怎么到这里不见了?”老妇说:“我正在碾米,见一个骑马的人慌慌张张从这里往北跑了。”王莽听后,率兵往北追去。后来,老妇智救刘秀的事迹就传开了。为了表达对老妇的敬意,人们就将这个无名小村取名顶斗,后为书写方便,就写为丁斗。现为轵城镇所辖。

      王花庄 据传,很久以前,在邵原七沟河东岸的一个小村子里,住着十多户人家,日子倒也红火,就是村中常有虎狼出没。为防止老虎袭击牲畜,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在夜间巡逻。一天夜里,老虎又进村,正巧被巡逻的村民碰见。当即,几杆猎枪同时射击,老虎便倒在了血泊之中。第二天,村民们高高兴兴地将虎皮剥下,毛朝外晒于门前的一块大石头上,而后又将虎骨浸在酒坛内,虎肉放入锅内煮。正当村民吃肉饮酒时,忽听院外有撞击声。开门一看,原来是拴在门外的大黄牛以为虎皮是活虎,正用角朝石头上的虎皮猛撞。村民们见牛已抵红了眼,谁也不敢近前,眼睁睁看着牛活活撞死在大石头旁。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将这个小山村定名为“王花庄”,意为虎为兽中之王,虎皮呈花色。该村现为邵原镇所辖。

      三皇村 据传秦朝末年,河内轵邑绮里季、东园公、夏黄公、甪里先生四位天下名士进京辅佐太子,太子因得不废,从此“商山四皓”名扬华夏。太子继位后,“四皓”不恋官场,皆还山隐居。后来,“四皓”中除绮里季外,其余三皓死后皆埋于该村。因此,该村取名“三皓”,日久天长,人们将“三皓”的“皓”串音为“皇”,于是便成了三皇村。现为思礼镇所辖。

      酒务村 相传酒务村古名许村,更名为“酒务”是因唐朝时八仙之一铁拐李来到太行山南麓的蟒河岸边,被这里美丽的田园风光所陶醉,因此他就住了下来。但由于此地偏辟,没有买酒的地方,又感到有点遗憾。一日,李铁拐路过许村,见村北的白音堂别具一格,就出资租下白音堂,并稍加修饰,使其变成了酒楼。而后,他就邀请其余七仙来此相会。七仙受邀,乘云驾雾,到此一看,纷纷被这里的美景陶醉。八仙于是白天结伴相游,晚上欢聚于白音堂楼上,谈笑风生,饮酒作乐。自白音堂被 改成酒楼后,每天早上全村酒香四溢,烟雾缭绕。当地人根据这个神话传说,将许村改名为酒雾楼村。后为书写方便,又简为酒务。现为克井镇所辖。

      泰山村 泰山村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济源县委所在地。关于村名的由来,据传是在东汉末年,刘秀部将黄飞虎带兵路过这里,当时天色已晚,大雨滂沱,士兵无法前进。黄飞虎正愁无处安营扎寨,忽见山顶有座庙宇,于是带领军队驻扎在庙内。翌日,将士们醒来后,发现庙宇不见踪影,他们原来是露宿在野地里。黄飞虎大惊,知道昨夜是上天显灵,忙叫士兵们跪在地上焚香祈祷,并许愿上天如果保佑他的队伍打了胜仗,一定在此建一座庙宇,后来,黄飞虎果真打了胜仗。于是就在此地建成了泰山庙。村因庙而得名。现为坡头镇所辖。

      赵礼庄 关于赵礼庄村名的由来,传说是战国时轵城为轵国。有一位国王经过一个村庄时,该村的男女老幼都出来欢迎,故得名礼庄。后经变迁,礼庄分为四个村庄,因赵礼庄位于东北,就称为东礼庄,后又因村中赵姓居多,又更名为赵礼庄。另据清嘉庆六年《东礼庄赵氏家谱》载“粤稽本族原籍晋平阳,赵城县其旧地也。当因避乱,我始祖遂迁于豫地怀属之济邑,择地建舍,赵以礼庄之名命名焉,迄于今数百余年”。现为沁园办事处所辖。

      马住村 相传,西汉末年,王莽追赶刘秀,因刘秀的人马曾在该村驻防,遂得名“马驻”。后来,为了书写方便,人们将“马驻”写成了“马住”。现为坡头镇所辖。

      原昌村 据记载,东周时期,名将原伯贯曾在此筑邑,故得名原村。据清乾隆《济源县志》载,元朝时,村中打一井,“井深三百余丈,汲者苦水少,相争泣于道”。据传,有一日,监察御史梁贞路过此地,将其所写檄文投于该井中,井即时水溢,村民从此不再受缺水之苦。村中有了水,即意味着来日兴盛。于是梁御史在村名后面加了一个“昌”字,村名也由此而为原昌。现为克井镇所辖。

      官洗沟 关于该村村名的来历,当地人有两种说法:一是传说古时此地盛产白银,村民以炼银为业,一度生活富裕。后来因官府索要银税太多,村民辛苦劳作一年却所获无几,因而对官府极为不满。一天,县官骑马路过此地,村民得知后,上去将县官拉下马来与之论理。县官恼羞成怒,派官兵将村民全部杀光,因得名官洗沟。二是相传宋时官府在此开设银矿,矿工生活十分悲惨,忍无可忍,起来造反,遭到官府血洗镇压,矿工十有八九遇难。两传说相近,可见村名为历史见证。该村现为下冶镇所辖。

      坡池村 据说,汤王伐夏建商后,国运昌盛,四海皆平,因而汤王被百姓奉为神灵。汤王为了巩固统治地位,教化百姓,多次召集文武大臣,商讨选择修建庙宇的“风水宝地”。一次,他在朝中又提起了此事, 一位战功卓著的武将进谏道:“多年来的征战使我的箭已磨练得识天文通地理,箭落之处,宝地便可得也。”汤王大悦,遂令其发箭,以试真伪。武将执箭拉弓,嗖的一声,将箭射向空中。霎时,只见箭头金光四射,在宫外空中转了三圈后,径直向西北而去。汤王派兵在后追赶,看箭落为何处。追到王屋山南麓,见神箭竟在山坡上射出了一个方圆八亩的大坑,中现一池,宛若玉盘,定是一块风水宝地,遂策马回宫秉报。汤王听后,认为此地虽好,但觉北面空虚,有“无北门”之嫌,最后还是放弃了。从那以后,遇到雨天,山坡上的雨水便流到这里汇聚成池,且不漏不腐,可供池周四里八村的人畜饮用。后来,人们便在坡上池周建村,遂有坡池村名。现为下冶镇所辖。

      伯王庄 宋代名傅家园,因村南有傅尧俞墓得名。清乾隆《济源县志》载:“宋吏部尚书傅尧俞墓在龙潭塔西北”。那么,此地为何又更名为伯王庄呢?据传,宋代以前,这里荒无人烟。傅尧俞葬于此地后,因生前官位显赫,官府专门请了位姓王的老头为他守墓。王老头为了养家糊口,领着家人平地造田。经过全家人的辛勤劳作,傅尧俞墓周围不仅种了庄稼,还开辟出了菜园和果园。王老头是个乐善好施之人,经常把粮、瓜、菜送给邻村衣食无着落的穷人,受到四邻八乡村民的尊敬,又有不少人慕名迁来,和他同住并称他为王伯。把这个村命名为王伯庄。后又改为伯王庄。现为天坛办事处所辖。

      陶山村 据传,夏时该村名为黄龙冈,北宋时易名陶家寨,民国初年定名为陶山村。陶家寨名称的来历,与一则名人轶事有关。相传北宋初年,大学士陶景弘挂冠神武门,弃仕独隐,不知去向。事后,陶景弘的一个嫡孙西向寻祖不果,便在西方漂泊。其后人历宋经元,有一支定居黄龙冈。因该村地势如城堡,四周皆有天堑关隘,故陶姓族人便改黄龙冈为陶家寨。后来因该村位于山岭上,陶家寨改为陶山村。现为下冶镇所辖。

      茶店村 关于该村村名的由来,当地有两种传说:一是由于该村西北方的金炉山山峰奇秀,状如香炉,因而历来为讲经传道的场所和游览胜地。唐时,此山香火颇旺,每日到山上焚香游览的人络绎不绝,有人便在山下开设茶店和饭铺,以方便过往客人。久而久之,这里发展成村落,人们便以茶店作为村名。二是据传唐朝时,有个大臣叫阎松,其故里在勋掌村,因他家坟茔在居山面川的阎营,每年清明节,他都要携家眷回乡上坟。每到此,都要在这里歇息。为了使家人下山有个喝茶歇息的地方,便在此建了个茶店。后来,这里住户增多,发展成村落,村民便以店名作为村名,现为克井镇所辖。

      石牛村 石牛村在万羊山东麓,因此处有一状若卧牛的黑色巨石,头南尾北,下部深藏地下,上部露在地面,故有石牛之称。石牛村也因此而得名。明代江南才子诏伯虎曾慕名到王屋山游历,并作《颂石牛》诗一首:
    “嵯峨怪石倚云间,抛掷于今定几年。
    苔藓作毛因雨长,藤萝入鼻任风牵。
    从来不食窝边草,自古难耕垅上田。
    怪煞牧童鞭不起,笛声斜吹绿杨烟。”

    探寻村名忆先贤

      裴村 因唐代贤相裴休的故里而得名。裴村为何无裴姓,相传有一则故事:裴休当年得一奇兽,供骑坐,日行千里。一日,裴休乘奇兽回乡省亲,将家乡的小吃肉包子带回京城,送给皇上品尝。皇上问包子何来,裴休答乘一奇兽从家乡带来。皇上欲观奇兽,奇兽不愿面圣,脱缰而去。皇上怪裴休欺君,命将裴休及其家族满门抄斩。消息传到裴休故里,裴姓人纷纷逃离家乡。后皇上醒悟,赐裴休金头安葬。现为五龙口镇所辖。

      塘石村 古名石晋别墅、石村。据《元一统志·怀孟路》载:“石晋别墅,在济源县西北近二十里花石洞前的石村之北、太行之南。”清乾隆《济源县志·古迹》载:“石晋别墅,在今石村,后五代晋高祖徽时居此,敬塘为河阳节度使时置。”又据清乾隆《济源县志·杂志》载:“旧志以今之石村为石晋别墅,当不虚。亦以高祖所居得名,今石村有晋高祖庙。”明末被战火所毁,明初刘姓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定居,重建新村,并取名石村。清末又以石敬塘的名和姓改名为塘石。据史书记载:石敬塘即后晋高祖,五代晋王朝的建立者,后塘时为河东节度使,累功加中书令,镇守太原。后唐清泰三年,石敬塘乞援契丹灭后唐,并受契丹册封为帝,国号为晋。他在位时,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年献帛30万匹,并称契丹 “父皇帝”,自称“儿皇帝”。因石敬塘称帝前曾在该村居住数年,因此,最终人们以他的名和姓为村名。现为克井镇所辖。

      毛田村 据清乾隆《济源县志·古迹》载:“毛田村,早在春秋时期,为毛公的封地……因‘毛公采邑’而得名。”又据《邵原镇志》载:“周公相成王营洛邑为东都,邵原因地近东都,多有诸侯采邑。如毛田,其时就为毛公的采邑地。”相传,古时有一姓毛的官员,路过此地时得急病猝死,因尸体托运不便,村人便将他就地掩埋,人们称他的坟茔为毛公坟。坟位于田间,故取村名为毛田。原毛田村为邵原镇所辖,因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移民搬迁,原村所辖的6个自然村全部搬迁至轵城镇南郭庄村南,村名仍用毛田。

      牛社 据清乾隆《济源县志》载:“牛社,隋时为牛宏别墅,后发展成村,取名牛家社,简称牛社。”清代未,牛社一分为二,改村名为牛家庄。民国时,牛社和西湖、范庄合为一村,又改名为和河乡。再后来,由于闹灾荒,村庄逐渐破落,又分成了两个村,依“南为前,北为后”的民俗,位于南边的叫前庄,位于北边的叫后庄。后庄俗称牛尾巴庄。现为梨林镇所辖。

      南郭庄 原名郭庄。《辞海》载:“郭解,西汉河内轵人(今河南济源南),以任侠闻名,少时藏匿亡命,私铸钱币。后被武帝徙往关中,仍与豪杰结交。因其客杀人,被指为叛徒逆,族诛。”后人为纪念郭解,便将他的故里取名为郭庄。1982年,为了与克井镇郭庄村相区别,以方位命名南郭庄。现为轵城镇所辖。

      药园村 据药园村碑记:“邑北五里许,有村曰药园,非无故也。唐有河阳节度使温公造者,爱此地岳秀山灵,泉甘土肥,种为于斯,遂以为名。”济源旧县志记载:“铁岸北有窦家溪,窦家溪南五色泉,温造别墅在焉。”窦家溪和五色泉都在今药园村内,五色泉又名仆射泉。温造死后,朝廷封地为尚书右仆射。因他曾在这里居住过,人们就把五色泉称为仆射泉。现为玉泉办事处所辖。

      屈冢村 据清代《济源县志》载:屈冢旧里名沁阳乡,因屈突通葬于今村南,故名。据史书记载,唐初,有一名叫屈突通的大将,率兵百万,征讨叛贼,屡建奇功,朝廷封为镇东大将军。一日,他领兵路过此地,不幸身染重病而逝。将士每人用战袍包了一包土添于其坟,堆起个大冢。当地人为纪念这位将军,将沁阳乡改为屈冢村。现为梨林镇所辖。

      雁门村 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个雁门关总犯罪,发配于此。来看望他的人,打听其住处时总是问:“雁门关总兵住在哪儿?”后来人们感到说“雁门关总兵”不顺口,就把后三字省掉了。久而久之,即以雁门为名。该村有上雁门和下雁门两个自然村,现为轵城镇所辖。

      绮里村 在市区东南9公里处、207国道西侧,有一座占地十余平方米、形似琵琶的古墓,墓北矗立着一通清光绪十年立的“汉四皓绮里季”圆头碑。此墓便是汉四皓之一绮里季之墓,墓北便是绮里季的故里绮里村。现为轵城镇所辖。

      东张村 据传,该村村名的由来与杨家将有关。宋代时,杨六郎曾在这一带驻军抗辽。当时,守寨的首领叫东章。军队撤离后,这里遂发展成村,以东章为名,后因谐音演变为今名。现为承留镇所辖。

      裴城村 因唐代大将裴通为御敌侵略,率官兵在此守城而称裴通城,简称裴城。现为梨林镇所辖。

      中王村 因三国时魏太傅钟繇曾屯兵于此而得名。钟繇是魏大臣,河南长葛人。曹操执政时,为关中诸军长官,并招集流散,经营关中。曹丕代汉后任廷尉。明帝时为太傅。工书法,兼善各体,精于隶、楷,与书圣王羲之齐名。中王村原名钟王村,有钟繇及其三子墓地。现为轵城镇所辖。

    史料记载定村名

      勋掌村 据史料记载,北齐河清二年(563年),北齐大将斛律光为拒北周侵犯,曾在此筑城,故此地被称为勋掌。历史上该村也曾用名“勋掌南社”,是因为南北朝时该村和北社原为一村,后分为两村,因勋掌处南方,故名“勋掌南社”。勋掌村20世纪末分为双峰、后沟河、金水和古泉4个行政村,现为克井镇所辖。

      化村 据记载,唐宰相裴休曾在此建有化城寺花园。后花园发展成村,得名花园村,后又演变为花村,因“花”与“化”同音,演化为化村。现为五龙口镇所辖。

      五龙头村 秦代以前,因沁河出太行山后形成的河床较低,不能直接引水灌溉。秦代,地方官率众在出山口修建了沁河枋口水利工程,引水灌溉。至明朝,人们在沁河两岸先后建成了利丰、广济、永利、兴利和广惠五渠,称“五龙引水”,五龙头村因位于“五龙”之首而得名。现为五龙口镇所辖。

      庙街 原名庙道街,因济渎庙而得名。济渎庙是古代为祭祀四渎之一的济水而建的水神庙,始建于隋开皇二年(582年)。由于济渎庙规模宏大,民众香客云集,每年皇帝还要派官员到这里举行祭祀活动,庙前街道两旁居民日众,称庙道街,后简称庙街。现为北海街道办事处管辖。

      西湖村 古时村北有珠龙河,南临蟒河,地势低凹,多荷塘、苇园,连片成湖,每当夜阑人静时,常有雨声入耳,有西湖夜雨之说,为济源九景之一。村中有两个荷花湖,即定村名为西湖。现为梨林镇所辖。

      铁岸村 据清《怀庆府志.古迹》载:铁岸在济源县北,济渎庙东,夹济河岸,如铁石,故名。又传古时珠龙河床多有铁矿,铁岸因此而得名。现为玉泉街道办事处所辖。

      苗店村 济源城东湨水流经地,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曾设湨阳县,苗店为县治所,名湨阳城。武德四年,县废。后因苗姓人在此开店,故得名苗店。1931年,冯玉祥任河南省主席,推行新农村运动,曾改苗店村名为“新化村”。现为玉泉街道办事处所辖。

      承留村 关于承留村的来历,有三种说法:一是据清道光二十一年《赵氏家谱》载:赵四公,原籍山西省泽州风台县贺家坡,“迁民至济”,“居邑西虎岭”。四公死后,其子“徒居而东,名其曰承留,意留此不欲复徙之意也。”二是古时村里有一条路通往山西,因路途遥远,这条路经过的地方人烟稀少,凡西去的人,在此聚集数十人后方敢结伴前行。后有人在此开店,专门留宿过往客人,承办西行事宜,故取名“承留店”。三是传说战国时,轵城为轵国,设立了许多驿站,西线驿站有大驿、留养,再往西就是该村。因承接留养,故得名承留。现为承留镇所辖。

      轵城村 据《东周列国志》记载:轵城周为畿内地,春秋时周襄王把原、阳樊、温、攒茅四邑赐晋以后,阳樊守臣苍葛不服,命城中百姓,“愿归周者去,愿从晋者留”。百姓去者大半,苍葛率之东迁。为了防守,以战车列围而成城,故名轵城。战国时,此地为轵邑,先为韩都,后为魏之重镇。秦置轵县,属三川郡。隋开皇十六年,析轵县北部置济源县。大业三年,省轵县入河内县。唐武德元年,复置轵县。唐贞观元年,轵县并入济源县。轵城分为东轵城和西轵城两村。现为轵城镇所辖。

      邵原村 春秋时期,邵原名郫邵,汉初改为邵亭,西汉至晋均属垣曲。北魏时设置邵郡,北周时设置邵州,唐宋为王屋县治所。元代王屋县并入济源县。明、清两代,邵原设巡检司、邵原关。1928年,邵原属济源第七区。1943年,再建王屋县,邵原为县政府所在地。1947年,王屋县撤销,邵原仍为济源第七区。1958年后为乡镇所在地,现为邵原镇所在地。

      长泉 关于村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村东南有一泉,常年不竭,故得名“长泉”;二是村南沿黄河岸边有十多个泉眼,河水上涨时,泉被淹没,河水下落时,泉水并涌,远看形似一条“长泉”,故而得名“长泉”。唐武德二年,置长泉县,属怀州,四年县废,并入大基县。长泉村原为下冶镇所辖,因黄河小浪底工程移民搬迁平原地区,现为轵城镇所辖。

      留养村 留养村名的来由有两种说法:一是战国时,轵城为轵国,此地为军队留守处,存放给养物资,后发展成村,即以“留养”为村名。二是武王伐纣取得天下后,把收留的鳏寡孤独之人集中此地供养,因而得名“留养”。留养分西留养和东留养,现为轵城镇所辖。

      下冶村 据说下冶村名源于宋代。其时,此地曾开设冶炼铁作坊,工匠们在此娶妻生子,繁衍生息,形成了南北两个村落,北边的村为上冶,南边的村为下冶。现为下冶镇所辖。

      铁山村 据传,唐代修建天坛山庙宇时,这里是匠人冶炼铁器的场所。庙宇竣工后,部分铁匠留下来在此定居,村以山名,故名铁山村。现为王屋镇所辖。

      南姚村 村名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是宋朝时,这里有李圪塔、寨圪塔、宋圪塔和眼光圪塔四个小庄。后来,这四个小庄连成一个村。因其村民均是从山西洪洞县南姚村迁来,故承袭原村名。二是明代山西洪洞县移民时,有姚姓弟兄两个路过济源,见这里山水秀美、土地肥沃,遂分南北两处定居下来,住在南边的称为“南姚”,住在北边的称为“北姚”。三是据清道光二十四年重修的《王氏家谱》载,明初山西洪洞大移民时,其先祖迁至河南新安县,后因“山居往来甚艰,因置庄南姚镇”。现为承留镇所辖。

      王寨村 王寨村文昌阁碑记:“王寨,古汉城也。”清乾隆《济源县志》载,“汉代在此置沁水县,经三国、两晋至北魏一直为县治所,北齐时废沁水入轵城。”三国后期,曹丕废汉献帝后,赐汉献帝为山阳公,将其囚禁于此。因皇帝在此居住,初称王寨城,后简称王寨。王寨村现为五龙口镇所辖。

      北薰村与南勋村 据清代《济源县志》记载,西周时期,曲阳为樊国都城,城西关有一熏仁书院,书院西边的两个村庄,均以书院为村名。位于北边的村就叫北熏仁,简称北熏。南边的村叫南熏,后来为书写方便,北熏仁简化为北勋,南熏仁为南熏。现为承留镇所辖。

      克井村 据该村清代碑记:“磕井村旧有一井,井深数丈,其泉极微,每值天旱不足用水,人人嗟叹,吃水甚难。”村人为了生存,“奋然而起,募化赀财,复凿起井”,用锤凿透岩石,找到了水源。因打井艰辛,村人便给井取名为“磕井”,意为“为石流血”才成“井”。清《济源县志》载:“磕井,自凿井后,水常不涸,村人不再苦无水之难。“后人为书写方便,把“磕井”改成了“克井”。现为克井镇所辖。

      马头村 古代为济水(亦称马头溪)渡口,后济水渐衰改道,但村名仍延用码头,又简为马头。有东、中、西三个马头村,均为玉泉街道办事处所辖。

      清虚宫村 创建于唐代的清虚宫,是王屋山道教三宫之一。当时香火甚盛,曾经吸引众香客到此定居。发展成村后,遂以庙而得名。现为王屋镇所辖。

      下街村 下街古时和庙街同为一村,唐代名为清源镇,宋代改为庙道镇,后又称济庙镇。有珠龙河穿镇而过,将该镇分为南北两部分。河之北地势高,称上街,也叫北街;河之南地势低,称下街,也叫南街。下街清代前只有史、黄两姓家族,均为汉族。据清道光九年《袁忠美配铁氏墓碑》载:“公讳忠美,字近泉,我袁姓始祖也,祖居北京椿树胡同。当国朝迁民时,到怀郡北关居住。及其游济邑,观山水灵秀,愿结吾庐,览人物之厚醇,欲旷安宅,爱是更诸庙道村焉。”袁忠美系回民,迁此定居后,生五男十八孙,回民遂成大户,史、黄两姓分别迁往马寨与宋庄居住。从此,下街村成为济源回民聚居区。现为北海办事处所辖。

      马村 马村先人姓何,是秦始皇统一六国时逃难到此的难民。后李氏、杨氏等家族又相继落户于此。唐时,宰相裴休遭奸臣陷害,其族人为避官府追杀,隐姓埋名到沁北化城寺附近居住,并在此地养马,因此得名马庄,后又改为马村。现为五龙口镇所辖。

      留村 春秋时期,该村名为集贤村,唐初易名为下集贤。明初,刘姓家族迁居于此,因人口少,称为小刘村。后来,村落不断扩大,便以刘字谐音改村名为流村,民国初更为留村。现为五龙口镇所辖。

      白涧村 “太行之下清且浅,一水盘桓纡山转”。“波中白石隐出明,风翻不动浮云轻。”唐代大诗人韩愈的《题西白涧》,生动地描绘了白涧山水辉映的景色。河水在阳光的照耀下如白练飘动,白涧村也以涧而得名。现为克井镇所辖。

      左山村 左山村是周代向国的都城,名向城。清《济源县志》载:“唐玄宗时,温造平叛‘安史之乱’有功,因不想为吏,遂偕家眷隐居王屋山,世人崇其高风亮节,称其居所为温处士庄。”左山村今存“唐故太常丞赠谏议大夫温府君神道碑。”明初,左姓家族从山西省洪洞县迁于此定居,因居所位于黑龙岭南、白道河西岸,故村取名为左家山,也称左家川,后人简称为左山。现为坡头镇所辖。

      化成村 原为化成寺,系沁河边的一个自然村。据清《怀庆府志》载:“化城寺在枋口村内三里,唐咸通四年奉敕建,元重修,明永乐七年复修。”是裴休年老皇帝为其敕建的养老寺院。寺院屡建屡毁,但居民日多,发展成村庄,即以寺而名。现为五龙口镇所辖。

      大驿 大驿村名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元朝时,官府曾在此设立驿站,供过往的客兵休息或换马之用。三十里为一小驿,九十里为一大驿,而该村距洛阳正好九十里,是一大驿,村即以此得名。二是此地是豫北平原通往山西的官道,从怀庆府北行,凡过往客人,到此都要打尖歇脚,因而这里建了不少饮食店、车马店和杂货铺,昼夜灯火不熄,叫卖声不绝于耳。据说最兴盛时常住人口和过往客人有三四千人。后来,驿站废置,形成村落,但人们仍称该村为大驿。现为轵城镇所辖。

      东、西留村 关于两村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战国时交战双方在屯军头大战,因伤亡惨重,官兵的血顺沟流入北部的邻村,这一无名村便取名为“血流”村。因“血”与“西”音近,久之,就被叫成“西留村”。后村内人口日渐增多,分为两个村,即以方位各得今名。其二是东周列国时,这里是一个战场,因官府在此屯积粮草,驻军留守,故得名留村,东边为东留村,西边为西留村。现为沁园办事处所辖。

      蓼坞村 古代这里是黄河沿岸的一个重要军事船坞,当时因坞周长着蓼草而得名。清《济源县志》载:“河清从来远矣,视其河山之胜,土地之腴,川泽林薮之富,人民风俗之淳,自汉迄唐为名县,迨宋徙县治白坡,城废为虚。”《旧唐书》载:“大基县,唐武德二年(619年)置,八年省。咸亨四年(673年)复置,先天元年(712年),以犯玄宗庙讳,改为河清县”。蓼坞自古为重要渡口。清至民国时,此地是南来北往的渡口,街两侧店铺林立,为重要集镇。蓼坞村现为坡头镇所辖。

      任寨 相传古名罗俊庄。唐时因村中任姓居多,村四周又建有寨墙,更名为任寨。据清道光五年《河内县志》记载:“唐武德三年置太行、忠义、紫陵三县,属河内郡。其紫陵县有四寨,即赵寨、宋寨、逯寨、任寨,清时期,任寨是济沁交界的重要集镇。该村现为五龙口镇所辖。

      梨林 梨林因明时梨树成林而得名。据该村《赵氏宗谱》记载,明初洪武年间,始祖赵四公自山西省泽州府(今晋城市)丰南村迁此定居。因地势低洼,不宜庄稼生长,村民就选种耐水的芦苇、高梁和梨树等。后因梨树成林,管护梨树的人不断增加,逐渐发展成村,故名梨林。清《济源县志》载:“邑东梨林铺,县东二十里许,梨树成林,邮亭一。”该村现为梨林镇所辖。

      三樊 南樊、中樊、北樊总称三樊,古名樊村、樊银庄。据说古时有一户樊姓人家在此建立庄院,后发展成村,即以姓为村名,后人口增多,发展成南北相连的三个村,清康熙三年《南樊村观音碑》载:“济之西北,古有樊村,山水环抱,以实山阳。”清光绪二十二年中樊三教堂《送子观音庙碑》载:“三樊村旧有玉帝、三教、广生、佛四、白衣神庙,灵应不爽,合村受庇荫焉。”由此可知,三樊村名源于樊姓。三村现为克井镇所辖。

      茶坊 “西阳村之东岭巅五里许,有庙曰茶庵。茶庵者所以便旅人之憩息,济行路之渴烦,顺言戾止,乐由斯道……”以上文字,是现存放在茶坊村东的一通石碑上的碑文。此碑立于清道光七年,从碑文可知:茶坊村是由茶庵演变而来。据茶坊村人介绍,古时,村前有一条通往山西的大路。清道光初年,有一张姓老妪在路旁搭棚卖茶,供过往行人消暑解渴,天长日久,一些客商就在这里洽谈生意、购销土特产品,逐渐形成村落。村人为纪念张姓老妪善行,在此建庙“茶庵”,后演为今名。该村现为邵原镇所辖。


    签个早到,凑个热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