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在线

搜索
查看: 3544|回复: 0

济源最后一场古典主义战争 ---记80、90后的旧时光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1-1-25 10:49
  • 签到天数: 15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7]自成一派

    5978

    主题

    6310

    帖子

    1万

    贡献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5416

    活跃会员垃圾信息清理员创始人管理团队

    发表于 2015-7-24 18:5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作者:西滩斌、三哥

    题记:谨以此文尊崇卢氏祖先特别是先祖卢伯元,纪念关阳村搬迁前后的旧时光,追忆80、90的青春年少,致敬为关阳热土浴血奋战的卢氏好儿女,特别是卢建华老先生。卢氏祠堂的落成令人欣喜感动,请保佑我卢氏子孙、关阳新村。

    1997年谁也忘不了!全国人民忘不了7月1日香港回归,举国上下华灯美酒万众欢腾共祝中华,铭刻在共和国的历史里;济源人民忘不了1月1日济源正式成为省管市,全市人民兴高采烈神采奕奕奔走相告,济源人民至今念念不忘其好。1997年对于济源市特别是关阳村老少爷们更是刻骨铭心没齿不忘的岁月。1997年9月6日星期六,济源改革开放以来最大规模的群体性械斗,一场古典主义的世纪末战争爆发了,涉及10几个村落近两万人口,这对当时仅仅630159人口的济源市非同小可,一时热血豪情风云际会英雄辈出。

    第一章、两军对峙

    战斗双方分别为关阳村和梨林乡梨林村,现今同属于梨林镇。梨林乡镇守济源东大门,面积67.2平方公里,辖38个行政村,人口35848人(现4.2万人)。此地西距市区12公里,新济公路横贯东西,207国道贯穿南北,两两相交之处就是著名的二干。时任乡委书记王传福,乡长苗哲。

    关阳村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至今六百年有余。卢氏家谱载:明初移民,山西省洪洞县城南甘亭镇,始有三兄弟,伯元、伯通徙豫,伯通居本邑武山,伯元居黄河之侧,伯达迁鲁。卢氏人丁繁衍,逐渐形成村落,村落前有青杨巨树,为过往舟子*船用,因而人称之曰“*杨”,沦桑音讹,遂以【关阳】为村名矣。卢氏今已历二十五世,村人十之九五姓卢,姻亲缘由,侧兼有张、王、陈、候、金、柴、李、牛、杨诸姓。昔之村落位于大峪乡西南,北依太岳,南临黄河,东接竹裕,西邻长泉,为豫西水旱码头,商贾向有“千帆村前过,门联十三省”之说,为昔日交通要道之写照。卫立煌第一战区扎驻关阳,陈谢大军挺进大别山,从此强渡,足证其军事位置,于今村人犹记,组织葫芦队助军南渡之壮烈。七十年代省军区司令员张树芝率有关人员到关阳考察,长春制片厂、省京剧院曾临此专访、摄影、作剧,可谓豫西名村也。关阳旧居,山灵水秀,景色宜人。土沃泉甘,禾稼丰茂。四合头院,错落有致。窑洞数千孔,冬暖夏凉。卢氏宗祠,雄伟壮观。原村四百余户,一千七百多口人,多以稼樯,间操舟楫。历代重教求知,人材辈出,且素有忠孝、扶正抑邪之德。邻里和睦,生活熙然。小浪底水利枢纽兴建,关阳村行将没于水,村民顾大局,识大体,于公元一九九七年六月集体迁此梨林乡。思越鸟巢南之义,名之曰【关阳新村】。公元二〇〇二年四月三日关阳村委会立。

    梨林村同为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搬迁于此,于今600余年,时为梨林乡政府所在地、集贸中心,全村1000余人(初中曾在梨林村靠近涝河大桥附近见过一块铭刻梨林村志的石碑,记载梨林全村800余人,但不记得立碑时间。加上集贸中心的吸引,人口估计1000有余。如有更确切的人口数字,欢迎提醒指正,谨表谢意)。

    第二章、土客之争

    关阳村、梨林村一脉相承,同为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搬迁而来,不过先后到此,竟何刀枪剑戟,大打出手,同室操戈,自相残杀?何止关阳、梨林,历史上因为人口迁徙引起的冲突和融合何止百千,最闻名天下的莫过于土客之争。

    在中国古代,内陆人迁移到沿海成为“客家人”,客家人的宗法观念和宗法组织非常严密,祠堂、族产、谱牒、族墓等宗族文化现在也是最为完善和正宗的,双方不可避免的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土客之争。土客之争涉及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近十个省份,直接参与斗殴人群达千万,战火延绵二、三百年之久,对明清战争、洪门反清复明、特别是太平天国起义、国民党灭清反袁战争、广州起义等一系列的战争以及省港工人大罢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等政治运动都有着深远甚至决定性的影响。在政治清明、经济发达的现代社会甚至2014/2015年还时不时听到福建、广东、广西等省份发生村落械斗的新闻。

    土客之争还深切的影响着如今的生活,遍及全球的华人大多为客家人。广东的客家城市以深圳为典型代表,跟广州为首的广府文化,以及潮州为代表的潮汕文化只是一城之隔,社会和人文生活却千差万别。

    香港移民以广东为主,台湾移民以福建(漳州籍、泉州籍)为主。台湾移民的先后至今深深影响着台湾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史书第一次记载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发生在三国,孙权派大将开拓台湾,到达台湾以后发现没有任何价值就抓了一些原住民回来。据说因为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这个将军还被孙权处罚。台湾第一次大规模移民是在郑芝龙打败荷兰殖民者两者共存时期,第二次为郑成功收复台湾之际,这两批移民主要生活在现在台湾嘉义以南。从台湾地形图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嘉义以南平原最多,中部为部分平原和盆地,大台北地区以盆地为主。便于农业生产的需要,这一时期的移民主要集中在台湾南部。之后清政府收复台湾,设立台北府,开始第三批大规模移民,加上基隆港的开发,人口开始在北部特别是台北附近聚集,日据时代治府台北,继续加强了这种作用。1945年特别是1949年国民党200万人进驻台湾更是造成台湾北部特别是台北人口大规模聚集,出于人口短时间大规模迁移,另有一部分人迁移到平原规模很小的台湾东部屏东地区。随着上个世纪70年代台湾经济的高速发展,台北政治中心、经济中心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现在大台北地区已经占据全台湾省人口的35%。迁移的先后严重影响着台湾现在的政治生活,台湾嘉义以南的地区基本上属于1945年以前的移民,对大陆的记忆和关联非常之少,所以是台独民进党的大本营。台湾北部特别是大台北地区、东部屏东等地区基本上是国民党的地盘,因为从1945年到现在不过60年,移民对大陆的记忆还很深刻,而且很多人三代以内的亲戚都在大陆,所以是反对台独的中坚力量。而以台中、宜兰为代表的台湾中部就成为国民党民进党争夺的关键票仓,谁占据优势就可以定夺天下。

    第三章、最强械斗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村落械斗更是成就了了赫赫有名的戚家军,手刃小鬼子无数。(以下内容选自天涯明月《明朝那些事儿》有删减)自嘉靖三十八年(1559)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戚继光历十三战,每战横扫敌军,几近全歼,最大伤亡仅六十九人,敌我伤亡平均比例为30:1,空前绝后,彪炳史册。戚继光,这个名字成了小日本最可怕的噩梦。 

    戚继光刚刚上任一个月,倭寇抢掠浙江慈溪,这就是著名的龙山之战。戚将军召集了上万名士兵准备以多打少杀灭1000多人的倭寇,等他下完命令士兵就跑光了。如果不是戚将军百步穿杨(顺便说一下,正史记载戚将军武艺相当高强,尤长用剑,在明一代著名将领中排名第三,曾一个人单挑打赢少林寺众多武僧),当时就报效国家了。

    十室九邑,必有忠信;堂堂全浙,岂无材勇!忍无可忍戚继光决定上书直浙总督胡宗宪决定亲自练兵。在明代的优秀将领中,论作战勇猛,运筹帷幄,戚继光的整体素质应该能排在前五名,而他之所以能够在军事史上占据极为重要的作用,却是因为他有着一项无人可及的专长——训练。在几近惨无人道的训练方法下,终于成就了一支特殊的部队,后世的人们有一个通俗的称谓——戚家军。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支精锐的特种军队,比如汉代的虎贲军、三国时魏国的虎豹骑、唐代的玄甲军等等,其战斗力之强罕有匹敌,但纵观古今,能名闻天下,且以将领的名字命名的军队只有两支:除去戚继光外,就惟有岳飞能够获此殊荣了。对于戚继光和他的军队而言,这是一个当之无愧的评价。然而,百战不殆之后戚家军的神话还是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被无情地打破。

    岑港,这个毫不起眼的弹丸之地,盘踞着缺兵少粮的倭寇——仅仅一千人而已。戚继光带着他的三千新军,与卢镗、俞大猷上万名明军一同发起了数次进攻,猛攻伤亡惨重却毫无办法。残酷的现实让戚继光意识到要完成抗倭的大业,他还缺少极为重要的一环——士兵。

    在戚继光看来,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必须具备如下素质:〖疾如风,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孙子兵法〗这就是被无数军事家奉为经典的“六如真言”,兵家有云,达“六如”者,战必克,攻必取,无往不胜! 而在“六如”之中,最后两如要靠将领,前面四如必须要靠小兵。

    对于自己的能力,戚继光还是有信心的,但提起手下那帮人的素质,戚继光就只能无语对苍天了。关于这个问题,戚继光曾与当时的台州知府,后来的举世名将谭纶有过一段极为有趣的谈话,涉及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军事理论——地理决定论。一般说来,生活在艰苦山区的人性格比较强硬,而且民风彪悍,不怕死,而在经济发达地区,混碗饭吃实在不难,不到万不得已,鬼才愿意拼命。处州地区多山,经济条件差,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当地人向来信奉脑袋掉了碗大个疤之类的玩命理论,绍兴山清水秀,读书人众多,且主要从事脑力劳动,实在不行还可以搞点旅游服务业,实在犯不着去拼死拼活。

    于是,戚继光决定去寻找一群勇猛强悍的人,来代替现有的士兵,组建一支真正战无不胜的戚家军。

    嘉靖三十七年(1558),戚继光因事出公差,事情办完后,他没有原路返回,却兜了个圈子,准备视察民情。然而当他偶然路过一个地方的时候,却看到了一幕让他触目惊心的情景。他经过的地方,叫做义乌,他看到的场景,是打架斗殴。作为一名见惯杀人放火、尸横遍野的军事将领,戚继光的心理承受能力是相当强的,但他依然被这次斗殴震惊了,因为这并非一次寻常的街头流氓打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次载入史册的斗殴,是一次改变了抗倭历史的斗殴,是一次光荣、成功、团结的斗殴。

    事情是这样的,义乌原本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现在可牛叉的很),老百姓都很穷,偏偏老天爷够意思,该地陆续发现许多矿藏,于是当地的农民纷纷离开耕地,改行当了矿工。矿自然比粮食值钱,慢慢地义乌人发家致富了,这下子旁边的穷兄弟永康(今浙江永康)不干了,希望义乌能拉兄弟一把,有钱大家一起赚,有矿大家一起挖。

    但义乌人不答应,俺们挨了那么多年的苦,好不容易熬出点盼头,现在你来吃现成的,你算老几?然而永康的穷兄弟们依然出发了,带着农具、铁铲和管制刀具,向着梦想中的致富地点奋勇前进,反正穷命一条,当今世上谁怕谁,吃定你了!

    义乌方面得到消息,立刻组织数千人前往拦截,双方在义乌城外的八宝山(偏偏是这名字)相遇,就此开始了这场惨烈无比的斗殴。

    戚继光之所以有幸看到这幕盛况,绝不是人家上午开打,他下午就赶到。真正的原因在于,这是一场十分特别的斗殴,义乌的百姓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事实——原来斗殴也是可以旷日持久的。自嘉靖三十七年(1558)六月起,义乌矿工、乡民与从永康赶来的开矿者爆发械斗,双方参与殴斗人数累计达三万人左右,历时四个月,直到十月秋收方告结束,死伤共计二千五百余人。

    那是让戚继光永生难忘的一幕,无数平凡的义乌百姓在那一刻变得如此不平凡,他们不论男女老幼,大家一同上阵,用所有能找到的武器打击敌人,农民用锄头,矿工用镢头,连家庭主妇也拿起了菜刀,眼中冒着凶光,狂叫着冲进敌阵,大砍大杀,生人勿近。他们不但砍人勇猛,还极具牺牲精神和优良的斗争传统,父亲伤了儿子替,哥哥残了弟弟上,就连被人打到剩一口气,抬到家就死的人,临死前还要留下一句遗言:我死之后,你们接着打!

    这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戚继光由衷地发出了感叹。

    关于自己的所见所感,后来戚继光曾对俞大猷讲过这样一番话:“我自幼随父从军,转历四方,二十二岁参加会试,正遇俺答进犯,担任警戒,后驻守蓟门,曾亲眼目睹鞑靼铁骑,来无影去无踪,动如惊雷,堪称迅猛。而后奉调入浙,与倭寇作战,此类人善用刀剑,武艺高强,且性情暴戾,确为难得一见之强敌。”然而顿一口气后,戚继光终于说出了心中的恐惧:“征战半生,天下强横之徒,我大都曾见过,却也从无畏惧。但如义乌人之彪勇横霸,善战无畏,实为我前所未见,让人闻风丧胆,可怕!可怕!”此后戚继光连夜返回求见胡宗宪,说了这样一句话:若准我在义乌征兵四千,倭寇之乱必平!对于义乌人的战斗精神,戚继光已经有了充分的信心,但为确保万无一失,他决定提高招兵标准条件,只有最为精锐、最为勇敢的义乌人,才能成为这支强大军队中的一员。是以,戚家军成亦,手刃鬼子无数。功成名就之际,戚继光一声高昂的吟唱就此响起: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停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此即千古传诵之《凯歌》,青史留转,余音不绝。

    第四章、黄河安澜 国泰民安

    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让中国从渭河平原走向了河洛平原、山东丘陵,完成了古中国核心区的开发,历经千年沧桑开疆扩土,才有今日之中国。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以黄河命名,中国唯一以个人为纪年方式的圣人就是黄帝,2015年为黄帝纪年4712年。黄河流域的人民对黄河的感情五味杂陈,黄河孕育中华民族的同时,对几千年黄河流域的老百姓也带来了深厚的灾难。黄河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据统计,从大禹治水到1946年的几千年中,黄河决口泛滥达1593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最大的三次,分别为:北线夺海河入海---公元前602年黄河第一次大改道至最北的海河,出大沽口,称为“禹河故道”;南线夺淮入海---1128年至1885年改道最南的淮河,入长江;公元1855年改走现行河道,中间线经山东东营流入黄海,也就是说从海河到淮河长江领域都曾是黄河流域。黄河每次决口泛滥都造成惨重损失,1887年200多万人死亡,1931年约300万人丧生,1933年受灾人口达360多万人。1938年国民党政府扒开郑州以北花园口黄河大堤,淹死89万人,造成著名的黄泛区。开封历史上的七座名城开封、大梁、汴梁、汴州、东京、东都、开封府一一被黄河的泥沙无情地淹没。“黄河安澜国泰民安”便是树立在黄河源头的碑文。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终于使黄河安澜,国泰民安!

    1991年9月,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程开工。1994年9 月12日,总理在济源境内发布主体工程开工令。2001年12月31日工程全部竣工,总工期11年。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发挥着防洪、防凌、减淤、供水、灌溉、发电等诸多功能,小浪底水库工程坝高281m(正常高水位275m),总库存126.5亿立方米。北京市2015年常住人口2151.6万人,年平均用水量36亿立方米,单单小浪底水库足够北京市2151.6万人用水三年半,足够济源70万人民用水90年。年平均发电量为51亿千瓦时,几乎相当于济源市3个季度的用电量。更为重要的是可使下游防洪标准由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肆虐了千万年的黄河从此被真正地驯服了。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为中国第二大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与济源市之间,坝址所在地南岸为孟津县小浪底村,北岸为济源市蓼坞村。水库正常蓄水位时淹没影响面积277.8km2,施工区占地23.33km2,共涉及河南、山西两省的济源、孟津、新安、渑池、陕县、平陆、夏县、垣曲8县(市)33个乡镇,动迁年移民20万人,移民分三期进行,移民专用拨款80个亿。

    小浪底工程80%以上分布在济源市坡头镇境内,工程施工占用和库区淹没济源市国土面积77.13平方公里,46个行政村、260个村民小组,移民4万余人,涉及坡头、大峪、下冶、邵原4乡镇,并要搬迁百余家乡(镇)事业单位、工矿企业和大峪乡政府所在地。济源市移民专项拨款将近12个亿,为此济源市政府在轵城、亚桥、梨林、思礼、承留5乡镇为围堰区移民开辟建设安置区。

    自古道:穷家难舍,故土难离。将告别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回首看故园,一步一行泪。1996年8月28日,济源市下冶乡牛湾村13户村民率先搬迁,揭开了济源市小浪底水库围堰区移民搬迁的序幕。

    第五章、两虎相争

    熟语说:一山不容二虎!自从搬迁工作开始,平原村和移民村就互相看不起,谁也不尿谁。平原村觉得你们都是山上的土坷垃,啥都没见过,一天土不拉几类,要不是我们给你块地,你们死都没地方死。山上人觉得我们是为国家为济源市搬迁的,是做出贡献的,凭啥看不起俺们。看不起眼神就不对,眼神不对就开始鄙视,鄙视多了就开始骂,骂完了就打,一个人打起来就会有更多的人打起来。都说山上人野打架猛,但吃亏最多的就是山上人,往往头破血流,血流如注。

    五龙口镇某村5000人之巨,人多势众,财大气粗。两个中国500强企业都在附近,而且还有很多村办企业,特别壕。更为重要的是不少政府官员出身此地,盘根错节,手能通天。壕村拉煤大车非常多,刘庄村新修的路路基被破坏的四分五裂,坑坑洼洼。几次沟通压根就不赛你,刘庄村就自作主张在自家村里的路上修了水泥墩。妈的,刘庄村是不是活腻了,不想活了。壕村说话算话一个顶俩,第二天村委会和村里的土豪劣绅、地痞无赖就组织了十几辆车浩浩荡荡冲向刘庄村,最前面金光闪闪、气势恢宏的叫奥迪。有不少人亲眼看到,村支书和村长就坐在奥迪轿车里,持手机指挥“战斗”。在奥迪的指挥下车队杀向刘庄村,一时暴徒四起,打砸砍杀。一辆大铲车前面开路,几个小泥墩瞬间就变成水泥块被轻轻松松的甩到路边。先锋得势以后,车队士气大振,从一辆辆车里陆续下来100多个五大三粗、虎背熊腰、留着圆寸(参与打架的有一半都是小平头),身上纹身的青壮年,一个个咆哮着杀了进来,有手持棍棒的,有手拿砍刀的,有掂电警棒的,也有拿钢管的,见人就打,直打得刘庄村家家关门闭户,路人销声匿迹。120急救车开进村里时,沿路已躺倒20多名“伤员”,其中好几个重伤:一个中年汉子的眼睛被锐器击伤,视网膜受损,双目失明;一中年妇女头部受伤,脑震荡,由于受伤过重,一直处于昏迷状态;一年轻后生,腿被打断,转到济源市骨科医院20多天了不见好转;一个半大孩子,正脸面留下四五厘米长的疤痕……

    刘庄村上百号人曾下跪上访,要求惩办打人凶手,包赔被打伤的20多名移民的医疗费,追究幕后指挥人的法律责任。当时主管移民的副市长、政法委书记亲自接见了下跪的移民,他看着一大片双膝跪地不起的老实巴交的山里农民,一时黯然泪下。他们责令公安部门迅速立案侦破,把犯罪人早日绳之以法。可是,已经过去二三十天了,案件却没有任何进展,理由是取不了证,找不到打人凶手。

    副市长、政法委书记、政法委副书记 、五龙口镇党委书记、镇长,梨林乡乡委书记、乡长,市公安局、公安局二分局副局长等人专门就案件召开了专题会议。听着公安局的汇报,政法委书记的右掌狠狠地击在了桌上,手边的一个玻璃烟灰缸跳了起来,又滚到地下,发出十分清脆的粉碎声。他怒不可遏的大声吼道:“这就是你的调查结果,你说说,你还有点良心没有?你他妈那x,哄毛孩子行,**要都成你这样的熊货,早亡党啦。”壕村出动上百号人去打移民村,市里有领导亲眼见他们支书村长就在打人现场指挥。尽管如此,强龙不压地头蛇,此事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2000年后搬到克井的一个小村,3、40个老农民在赵李庄长途客运站坐车,不知何故跟汽车站的人吵起来了。之后客运站出动了几十号年轻人拿家伙把这三、四十个老农民打的惨不忍睹,多人住院。政府说要严惩凶手,还老百姓公道,还朗朗乾坤,后来也不了了之。

    平原村和安置村发生冲突的事我就知道这些,不知道的就不胜枚举了。

    ……

    直到1996年9月6日,平原村和移民村最大规模的群体性械斗爆发!

    签个早到,凑个热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